2017國產電影里程碑
2017國產電影里程碑
原標題:2017國產電影里程碑
特別話題
喧囂的一年,將在冬日的寒冷里落下帷幕;可今年的電影市場,卻一直保持著高歌猛進、勢如破竹的態勢。無數電影人盡心竭力點燃的星星之火,終將成為燎原之勢。而2017年也勢必成為國產電影發展史上,里程碑式的存在。
票房熱度勇攀新高
對于電影的分類,大多數人會簡單地將其劃分為“外國大片”和“國產電影”。“外國大片”個個身懷絕技,帶著震撼的視覺特效——從《變形金剛》到《速度與激情》,從《指環王》到《復仇者聯盟》——每一部的問世都能引起巨大的連鎖反應,周末的黃金場自不用提,就連凌晨的首映也能場場爆滿。
票房的數字代表著大多數人的鑒賞評判標準,是最有說服力的問卷調查表,是觀眾用真金白銀投票的結果。一直以來,“外國大片”都占據著票房排行榜的大半江山。相比之下,“國產電影”大多重故事輕特效,所以人們寧可等上一兩個月,在網絡上下載后在家欣賞,也不愿第一時間去影院體驗它們的魅力。
對于小眾的文藝電影而言,5億票房已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;但對于面向大眾的商業片而言,10億票房才是高低票房的分水嶺,突破10億,便是商業價值的巨大成功。截止到去年,票房的最高記錄還是30多億,而今年的《戰狼2》卻斬獲了前無古人的56億,在打破記錄的同時,也引起了全民的熱議。
《戰狼2》憑借著精彩的動作和場面,令每一位觀眾都心潮澎湃,更是點燃了所有人的愛國熱情。口碑急速攀升,一時萬人空巷,影院連夜加場,持續在線上映達9周,這是其他電影平均上映時間的3倍。《戰狼2》適逢國產電影保護月,同時又暗合了中國影迷的心理訴求,彰顯了大國的威嚴和實力,天時地利人和,締造了票房的神話。
過了國產電影保護月,便是兵家必爭的“國慶檔”。開心麻花《羞羞的鐵拳》與馮小剛的《芳華》狹路相逢。一邊是連創佳績的喜劇團隊,一邊是精湛熟稔的老資格導演,鹿死誰手猶未可知。可計劃沒有變化快,國慶前五天,《芳華》突然撤檔,《羞羞的鐵拳》一舉拿下23億票房,名利雙收。12月15日,《芳華》在國內與北美地區同步公映后,引發熱議,被譽為“馮小剛最好的作品”。
相較而言,《正義聯盟》《雷神3》等“外國大片”的口碑和票房都是不溫不火,再也沒有了當年的雄霸之姿。“外國大片”的套路化越發嚴重,群眾們很難從中尋找到驚喜與滿足,這也預示著國產電影的春天將至。
創作類型百花齊放
以前的國產電影,港片獨樹一幟,臺灣的小清新電影穿插其間。至于大陸的電影嘛,就像食堂的飯菜,填得飽肚子卻給不了驚喜。張藝謀、馮小剛這類能獨當一面的導演屈指可數,藝術風格和影片類型也趨向單一化。而在2017年,我看到了國產電影的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地延伸。越來越多的電影人,帶來了風格迥異但卻同樣出色的電影。
《繡春刀2》用考究的服裝和布景,還原了明代錦衣衛的時代,卻在講一個官場與野心的故事。淡化了拳腳武功,加入了權謀與策略,是明代官場上步步為營的政史圖景,也是小人物在大時代中掙扎輾轉的絕唱挽歌。
《二十二》用紀錄片的形式,揭開歷史的傷疤,見證“慰安婦”的生存現狀。死者已矣,生者將逝。一部紀錄片不僅融匯著她們多年來的堅強樂觀,還蘊藏著與時間賽跑的現實意義,更是昭顯著一個大國面對歷史的勇氣與決心。
《記憶大師》用扎實的劇本,打亂時間線索,用“燒腦”的形式包裹一個謎團重重的故事;《破局》翻拍韓國電影,卻用入木三分的演技,讓人物形象從影片中走出來;《悟空傳》把網絡文學的圭臬影視化,畫面特效精細到無以復加;《閃光少女》用校園青春片的模式,內核卻是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今日傳承……
至此,國產電影已然走出了千篇一律的窠臼,開始向著百花齊放的方向發展。而隨著電影市場類型的多元化,也勢必會有更多的觀眾,提出更高的期待和要求,這才是對國產電影最大的呵護。
藝術價值沉淀升華
2017年的國產電影,不僅在票房上有出色的表現,在業內的電影節中也頻頻得獎,成績喜人。
電影《守邊人》由長影集團出品,今年10月全國上映,并在“中澳國際電影節”上,獲得了“優秀故事片獎”“最佳編劇獎”和“評委會特別表彰女演員獎”。
華語電影的三大獎項——臺灣金馬獎、香港金像獎、大陸金雞百花獎,是影片藝術成就的衡量標桿,也是給忙碌一年的電影人最好的精神嘉獎。
在這三個獎項中,金馬獎的權威性一直是最高的。而在2017年上映的電影中。大陸導演張大磊執導《八月》榮獲了53屆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,而為人所熟知的演員范偉,憑借著梅峰導演的《不成問題的問題》,獲得了最佳男演員的榮譽。兩部片子都以黑白的色調,拍攝出了在兩個特殊的歷史階段,人們眼中的世界更替與交迭,帶著濃烈的個人審美風格。
日前,第54屆金馬獎開獎。文晏憑借《嘉年華》摘得最佳導演獎,涂們憑借《老獸》獲得最佳男演員。前者把題材對準未成年人的性侵問題,后者直面城市迅速發展的后遺癥,和當今社會的親情倫理危機。由此可見,越來越多的國產電影,能夠沉靜下來,深入下去,有了更明顯的社會意義和道德價值。
與此同時,段奕宏也憑借《暴雪將至》拿到了今年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帝。在片中,他將一個國有企業的員工,從得意到落魄演繹得十分精確,各種意象元素合理運用,把國有企業改革、南方的暴雪、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生平融會貫通。
而賈樟柯在今年創辦了“平遙國際影展”,同時也推出了他和4個外國導演合作的新片《時間去哪兒了》,電影人也戲稱今年為“平遙元年”。從賈樟柯的身上,我們看到了中國電影在不斷將自己與國際接軌,也給更多的有志之士更廣闊的發展平臺。
從這些意義出發,電影已經不僅僅作為消遣和娛樂的存在,它還是裝載著歷史記憶的藝術品,是無數人心血的結晶,是用畢生為之奉獻熱誠的理想國。回顧過往的2017年,是國產電影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存在。冬日的寒冷過后,必將是春和景明,鳥語花香。